因為論文研究主題的關係,終於開始閱讀綿羊的《譯界天后親授》。讀到其中一句話:「留學生活最大的好處,在於……可以完全身歷其境地學習詞彙的運用,用五感去感受某個單字、某句話的意思。」關於「用五感去感受語言」這件事,讓我回想起去年在蘇格蘭健行時發表的文章。書中雖然是以留學為例,但當然不限於留學,只要是在國外待過一段時間,都會對翻譯有助益。
很多東西光靠字典真的不夠。不知從何時開始,我養成了遇到和動作、表情、姿勢有關的詞彙時,除了查字典,還會查詢Google圖片的習慣。若是擬聲詞,甚至會查Youtube,但這種比較難查。
拿今天看到(其實是「聽到」,因為是有聲書)的單字snarl來說好了。查詢字典會以為這個字是一種發出聲音的動作:咆哮、吠叫、吼叫,但因為和上下文不太合,所以我還是查了一下Google圖片,才確定那句話的snarl是一種表情,不一定會有聲音出來的一種動作。
不過,依靠圖片進行翻譯也要小心!我們老師上週出的英翻中作業裡,出現crooked smile一詞,有位同學也很聰明地查了圖,但卻翻成「咧嘴而笑」,因為查到的圖片很多都是張嘴的笑容。但是,重點其實在crooked,就是嘴巴一邊往上歪的那種笑容,只是因為這樣笑嘴巴常常會打開,所以同學就弄錯了,意思就完全不同囉!
最近,我常覺得表情和動作其實才是最難翻的~但最喜歡翻的文學小說類型偏偏最愛利用各種動作表情來豐富角色。之前曾經想過去找專門為聽障者製作的電影原文字幕,因為這些字幕會將台詞以外的聲音等,用括號或斜體字的方式顯示在畫面上,像是:「(甩門聲)」之類的,這樣就能學到特殊的聲音表達方式。但是一忙也就把這件事拋在腦後了,而且這樣的字幕要去哪裡找呢?有人知道嗎~~